xk星空体育:中国不想再当“卑微甲方”
星空体育预测:
十天内,有两个关于中国在关键战略物资管控上的动作广受关注。如果组合起来看的话,颇为耐人寻味。
第一是在当地时间9月30日,彭博社援引匿名知情人士报道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本周已要求国内买家暂停购买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船货。这一举动在国际原材料市场和商业财经领域都掀起了巨澜。
还有非官方新闻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此表示“令人失望”,希望这样的一个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该新闻虽然还没有经过官方证实,但事件双方对此事均未发声否认。
第二则新闻是十天后的10月9日早间,中国商务部连发两条公告,公布对稀土有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以及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
长期以来,中国在许多战略矿产物资方面一直是全球最大买家,也是矿物产出品——包括钢材、稀土制品等等。但与这个“全球金主”地位完全不符的是,中国在定价权上却长期保持弱势,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如今不论是关于铁矿石的采购拉锯战,还是关于稀土的密集政策调整,都显示出中国在重要矿产资源领域的价格战略正悄然转变。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全球基建大周期已经到来的情况下,中国正力图充分的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深刻增强关键领域的线 崩溃
中国是无可争议的铁矿石消费最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去年进口的铁矿石及其精矿数量达到了12.37亿吨,是20年前的近5倍。还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约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量的75%。这一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供应商垂涎。
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矿业巨头常常利用所谓的“首发-跟风机制”(只要有某个企业跟三巨头中的任一家谈判成功,那么别的企业都要跟风接受这个首发价格),想尽办法抬高价格。比如,2004年力拓与日本新日铁公司达成首发价,让铁矿石的金额上涨了18.6%;2005年,力拓居然又跟新日铁公司谈出了71.5%的涨幅。中国公司只能被迫跟随。
包括此次采购风波中,媒体的普遍报道是:在国际铁矿石的金额低迷的情况下,必和必拓仍然强势要求将2025年报价较2024年上涨15%至109.5美元/吨,理由是“现在铁矿价低是因为经济低迷、美元利率高,未来经济复苏后价格必涨。”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先让甲方兜底买单。这些外资铁矿石企业,显然没有考虑过下游任何可能的亏损风险。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钢铁产能和最先进的技术,却只能为上游毫无技术上的含金量的矿山企业“打长工”。去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公司实现总利润429亿元,同比下降50.3%。而2025财年,必和必拓一家的净利润就达到了111.43亿美元,碾压中国钢企。
这个难得的资源优势并未被充分的利用,反而长期遭遇贱卖。1990年—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经济学教材上的各种价值价格规律,在铁矿石上能起作用,在稀土上的作用似乎就消失了。
除此之外,原油、铜等大宗产品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出品出口,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定价权弱的一大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小、散、乱,但海外企业通常具有垄断市场地位,利益集中。这就导致虽然整体规模惊人,却都在各自为战。在进口的时候,宁可贵也要买。在出口的时候,就算赔钱也要卖。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中国选择从顶层设计方面入手,整合行业资源做大做强。在铁矿石采购上,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开始以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的当月,就立即启动了铁矿石集中采购代理服务,推出“长协进口代理采购”模式,代表中国统一与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进行谈判,终于终结了中国钢企分散采购的历史时期。
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今年以来中国主要稀土产品价格大部分有了一个较大幅度提升。
中国寻求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权,并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经济霸权”,而是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谋求合理且正当的利益。尤其是在以中东地区为代表的全球基建新周期到来之际。
如沙特“2030愿景”计划,将在未来几年释放约1.1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仅2025年就计划新建150座智慧城市,建设85个工业项目;阿联酋迪拜计划在2025年将46%的预算投入到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桥梁、能源和新机场等建设;卡塔尔“2030远景”计划也将在城市建设、交通、能源和房地产等领域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
未来十年全球基础设施总投资需求将达到11.5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将集中在新兴经济体。
作为建筑基建的原料的铁矿石,作为信息化、新型能源基建关键原料的稀土,都关系到中国经济在世界大基建浪潮中的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利益,更意味着中国人的全球化利益。掌握这些大宗商品定价权,显然至关重要。
,星空体育全站